2017年8月9-11日,在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企業投資協會、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中國城市燃氣協會、中國沼氣學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中國通信工業協會、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分布式能源專委會、區域能源支持下,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分布式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通信工業協會能源互聯網分會主辦,國內最早關注分布式能源領域的中國能源網承辦的“2017(第十三屆)中國分布式能源國際論壇”在北京召開。
本屆論壇主要關注光伏、天然氣、地熱三個領域。
光伏領域。在各專項“十三五”規劃中,光伏領域分布式發展最受重視。自去年以來,分布式光伏爆發式增長,雖然累計占比有限,但新增裝機占比明顯增加。預計2017年全年新增分布式裝機或超過1000萬千瓦,累計裝機或超過2000萬千瓦,即超過2020年目標的1/3。
中國能源研究會分布式能源專業委員會專家委主任、中國能源網研究中心專家委員白榮春表示,2017年中國在持續推進能源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能源行業的發展方向提質增效得到了很好的轉變,也建立了多元的能源供應體系,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2017上半年我國新增的2400萬光伏發電裝機中分布式光伏已經超過了7110萬千瓦,同比增長了29倍。
天然氣領域。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和進口量同比都增長10%以上,天然氣消費量則增長15.2%,是自2014年以來重回兩位數增長。受國家宏觀經濟穩定向好,環保政策持續推動,煤改氣等天然氣政策的有力推動,上半年全國實現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146億,同期增長15.2%。
張玉清表示,天然氣是一種優質清潔高效的低碳能源,對于可再生能源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是能源供應清潔化最現實的選擇,將在能源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他認為,天然氣分布式能源不僅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隨著我國城鎮化以及環保壓力加大,天然氣以及可再生能源,將在我國能源轉型發揮中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地熱領域。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及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這是地熱領域首個國家層面的規劃,被業內視為地熱產業發展的里程碑。根據地熱能“十三五”發展目標,地熱發電裝機容量累積新增50萬千瓦,至2020年,累計實現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3萬千瓦。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地熱能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地源熱泵產業聯盟名譽理事長汪集旸認為,地熱能具有資源量大、能源利用率高、成本競爭性強以及二氧化碳減排明顯等特點。同時,相比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的優勢在于穩定,對電網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汪集旸在發言中表示,地熱跟分布式能源系統是分不開的。他認為,地熱跟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結合起來建成分布式電站,可以更好地實現優勢互補。
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主任鄭克棪表示,地熱是理想的供暖熱源。根據《地熱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地熱供暖(制冷)面積累計達到16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約530MW。2020年,地熱能年利用量7000萬噸標準煤,地熱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萬噸標準煤。京津冀地區地熱能年利用量達到約2000萬噸標準煤,地熱供暖年利用量1280萬噸標煤。
論壇期間,主辦方對在分布式能源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項目及團隊頒發獎項,分享分布式能源領域的成功案例與經驗。

獎項包括優秀運維管理獎、優秀設計單位獎、杰出貢獻人物獎、杰出創新獎、優秀項目獎和突出貢獻獎。以下是各獲獎單位及頒獎詞。
8月10下午和11日,主辦方還組織了赴中國華電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的華電產業園能源站項目、國家行政學院港澳培訓中心恒有源地能熱泵環境系統、以及位于雄安新區的白溝9.6MW商業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考察。
項目考察:




